夏季的长春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中心,数控车床的嗡鸣声与师生的讨论声交织成一首和谐的奏鸣曲。全国劳动模范、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刘洋神情专注鼎豪投资鼎豪投资,俯身指导学生调试刀具,游标卡尺在零件表面轻轻划过,“0.01毫米的误差都可能影响精度鼎豪投资,咱们干这行,眼里容不得沙子。”从车间学徒到全国劳动模范,这位扎根职业教育一线16年的“85后”教师,用一把车刀、一台机床,雕琢出技能人才培育的匠心之路。
2007年,18岁的刘洋以优异的实操成绩被母校破格聘为实训教师。白天在车间打磨技艺,夜晚挑灯苦读,6年时间里,他从专科一路攻读至研究生,还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,入选“大国工匠”培育对象。刘洋回忆,备战首届全国技能大赛时,他带领团队创下月训练430小时的纪录,最终斩获省级五连冠。在职业教育的赛场上,刘洋不仅是选手,更是领航者。作为吉林省选拔赛专家组组长,他既要统筹全省76个项目的选拔,又要指导学生备赛。他独创“三比三试”教学法,将世界技能大赛的严苛要求融入课堂。2021年首届全国技能大赛,他带领的选手拿下1银1铜、6个优胜奖,6人入围国家集训队,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。
为了给学生“开小灶”,刘洋创办了“机械标兵班”,将车间变成了“24小时课堂”。深夜的机床嗡鸣声中,常能看到他与学生围坐讨论、改进方案。16年间,刘洋培养出26名高级技师、42名技师,7名全国技术能手和82名吉林省技术能手。
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,刘洋深知“闭门造车”行不通。他主动对接产业需求,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,研发的“多用途锁刀座”等7项专利已应用于生产一线,帮助企业提升效率30%、降低成本20%。面对生命科学仪器“卡脖子”问题,他牵头研发出世界首台基于激光能量技术的单细胞分选仪,用创新打破国外垄断。
荣誉室里,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技术能手等奖章奖牌熠熠生辉,但刘洋最珍视的是学生眼里对技术的渴望,以及他们在技能报国路上的每一步。“有人问我,重复操作上千次不枯燥吗?”他摩挲着机床操作台说,“当看到学生从‘小白’成长为大国工匠,当自己的技术能为国家解决难题,这份成就感无可替代。”从车间到讲台,从竞赛场到实验室,刘洋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为职业教育点亮一盏明灯,更在无数青年心中种下技能报国的种子。
(劳动新闻记者 杨雪)鼎豪投资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